
《江城非遺坊》專訪|傳統青銅打擊樂器鑄制技藝
- 分類:媒體報道
- 作者:
- 來源:
- 發布時間:2020-05-11
- 訪問量:0
【概要描述】以編鐘為代表的傳統青銅打擊樂器是五千年中華民族遺存至今的國粹。從商周到清代,歷代宮庭“鐘鳴鼎食”、“作樂宴饗”必用編鐘禮樂重器。
《江城非遺坊》專訪|傳統青銅打擊樂器鑄制技藝
【概要描述】以編鐘為代表的傳統青銅打擊樂器是五千年中華民族遺存至今的國粹。從商周到清代,歷代宮庭“鐘鳴鼎食”、“作樂宴饗”必用編鐘禮樂重器。
- 分類:媒體報道
- 作者:
- 來源:
- 發布時間:2020-05-11
- 訪問量:0
金石鏘鏘 雍雍和鳴
它是五千年中華民族遺存至今的國粹
古音新韻 良心鑄制
他們
是古代和現代的擺渡人
是音樂和人文的嫁接者
讓千年編鐘重現金聲玉振
今天的《江城非遺坊》
我們去探秘傳統青銅打擊樂器鑄制技藝
以編鐘為代表的傳統青銅打擊樂器是五千年中華民族遺存至今的國粹。從商周到清代,歷代宮庭“鐘鳴鼎食”、“作樂宴饗”必用編鐘禮樂重器。
在武漢工控藝術制造有限公司的鑄造車間內,工人們正在用傳統的方式生產古老的編鐘樂器。從編鐘的復仿制,到與編鐘配套使用的“八音”樂器的鑄造,如今,這項傳統青銅打擊樂器鑄制技藝已經是湖北省的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武漢工控藝術制造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武漢機械工藝研究所,也是最早參與曾侯乙編鐘復制科技攻關的單位之一。
1978年5月22日,在湖北隨州,沉寂了2400多年的曾侯乙編鐘驚世出土,20世紀80年代初,復制國寶編鐘被提上議事日程,湖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武漢機械工藝研究所等單位的上百名科技人員參與了復制研究。經過反復科研試制,專家學者、技術人員耗時三年,逐漸掌握了塑模、制模、翻模、青銅澆鑄、定音等工藝,1984年7月,成功復制了曾侯乙65件套編鐘。
陸仲生是鑄造專業高級工程師,他的祖父是武漢著名的高洪太銅鑼創始人高青庵,從小時候接觸銅響器的制作,到參與曾侯乙編鐘復制全過程,再到復仿制系列青銅打擊樂器,已過花甲之年的他,和這門傳統的鑄造技藝相伴了近五十載。
武漢工控藝術制造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 陸仲生:所謂復制,就是外形內形要一致。那你起碼要掌握配方吧,那么配方怎么辦呢,后來我們就找到了編鐘有點廢料的角角,我們經過化驗,得出它的配方,銅、錫、鉛三種。編鐘作為演奏樂器,材料的選擇對聲學的性能有重要的影響,曾侯乙編鐘里,銅、錫、鉛的含量達到了最合理的比例。這個鑄造,澆筑是一個比較關鍵的一步,萬一溫度控制不好,再一個有渣質,熔煉方面有一點問題,前面做的工作就報廢了。大致的溫度應該就是1200多度,澆筑的時候應該是1050到1080度,那么渣質就是靠我們熔煉的時候要精煉,要把渣質全部打干凈,銅在空氣當中容易氧化,氧化以后就形成了氧化渣,氧化渣進去了,你的銅質就不干凈了,所以我把磷銅放進去以后,讓它充分地脫氧,這是二次脫氧,把渣質去掉。
傳統青銅打擊樂器鑄制技藝包含鑄造和制造兩方面,鑄造技藝是以傳統失蠟法為核心,按每一種打擊樂器“形”的要求,除鑄造出精美的外貌特征外,還需將青銅樂器的“雙音結構特征”鑄制于銅鐘坯之中。
鑄造出成套的編鐘之后,如何讓它們打擊出符合樂器演奏的音準,是編鐘制造的核心技術,根據古人的經驗,用調整鐘壁厚薄的方法,來實現對音律的安排,所以編鐘鑄成后,還要調音。
劉佑年是國家工信部認定的編鐘樂器行業標準制定專家,他從1986年開始從事編鐘的調音工作,普通人能聽出哆、來、咪,而劉佑年卻能聽出“哆”與“來”之間1/20的細微差別,被稱為擁有一雙“金耳朵”。
武漢工控藝術制造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 劉佑年:銅鐘的調音,它只是編鐘調音的最后一步,實際上之前做蠟模的時候,都有一個預調音,也就是你做出來什么樣的蠟模的型,它的音胚子就隨著鑄造,就有一個基本的輪廓擺在那里了。合瓦形的雙音編鐘,當我們看外觀的時候,非常的不直觀,但是你從下往上看它編鐘的內腔的時候,才知道什么叫合瓦形,雙音編鐘的奧秘就是隱藏在這個合瓦形的最基本最根本的結構,雙音結構,你從外觀看進去,它有四個圖塊,學者告訴我們它叫塬,這個塬的寬度、高度、長度,它是我們雙音編鐘的充分必要條件。把銅鐘毛坯做出來以后,應該從音的角度來說,把多余的銅分子把它磨掉,然后把好聽的聲音磨出來。打磨一口大鐘,原來最早我們開始的時候,十天半月很正常,到了最后半月,還差個半天兩小時一小時,非常接近那個臨界點的時候,你哪怕多磨了幾分鐘,多磨了秒秒鐘,對不起,磨多了,第一種情況下是把鐘磨穿了,第二種情況,打薄了以后,越磨它的音越低,低到了我要求的那個樂音的標準值,對不起,前功盡棄,所有前面的勞動,廢品,是怎么樣做廢的你都不知道,你還認為你蠻認真,不是那回事,是我們沒有找到內在的竅門。技藝,它就是說你只有在腦海里面,無數次地去總結,一定要靠自己動手,而且要用心地去動手,用心地去悟。
武漢工控藝術制造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 陳世輝:通過原始的數據記錄以后,我們一般好多編鐘都是拓展,把前期的鐘的尺寸、大小、比例全部要放大或者縮小到一個合理的范圍,讓鐘的大小匹配它的音準的高低,這個很關鍵,鐘的形、尺寸定好了,首先要在蠟模上面增加它的壁厚,把它的壁厚控制在最合理的范圍,控制它的音高。只能高,這個音,不能低,如果高了以后,我們可以打磨調音,把壁厚調薄,它的一些發音點的部位,包括整個形腔的均勻度,都可以調節,但是如果這個音,我們剛開始一測,它的音低了,那它就不可逆了,相當于沒有余量了。
傳統青銅打擊樂器鑄制技藝集聲學、力學、冶金、音樂、美術等于一體,涵蓋了文化和技術的交融,要求鑄鐘人不僅要有高超的鑄制技藝,還要有一定的文史修養。
武漢工控藝術制造有限公司高級工藝美術師 王為鋼:因為編鐘出土都是在地底下埋著在,很多鐘都是金屬制作,不會馬上朽爛掉,像木架子都是看不到的,所以我們在制作編鐘的時候,不光是制作編鐘,鐘架也要一起考慮。這些架子上采用什么紋飾,采用什么樣式都要考慮當時時代的東西,結合在一起才不會那么生疏、突兀。特別是有文物出處的,盡量要還原它的紋飾,這里面是要花功夫的。曾侯乙的紋飾細得跟頭發絲一樣。用眼睛一點點雕,雕一點就要歇一下,否則你眼睛會流淚。每制作一套編鐘的時候,我都感覺是一種洗禮,雕刻紋飾的時候,就感覺跟古人在對話。
經過數十年的探索、改良,武漢工控藝術制造有限公司讓傳統的青銅樂器鑄造技藝有了大的進展,擁有多項專利技術,包括將3D打印技術,運用到編鐘的仿制上面。
相繼研發了適合市場需求的,從商代到清代、各個地區出土的傳統青銅打擊樂器。如今,他們在制做編鐘新品種的同時,又拓展了與編鐘配套使用的“八音”樂器產業鏈,復仿制的編鐃、編鈴、四虎镈鐘、秦王镈鐘、勾鑃、錞于、磐鐘、大晟鐘、鎏金編鐘等系列青銅打擊樂器,都可與當代中西方樂器同臺配器演奏。
武漢工控藝術制造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 劉佑年:現在走向市場,我們也希望把我們的編鐘從武漢,湖北、全國,然后一帶一路走向全世界,實際上我們的編鐘已經有二三十個國家都出去了,非常漂亮,國外的學者也好,老百姓也好,那真是五體投地,就是我們習主席說的,我們自信,這個偉大的歷史,中華民族,我們值得驕傲,我們做鐘的人,也覺得蠻驕傲。
40年多來,編鐘以展覽、展演和藝術交流等形式,頻繁地參與對外文化交流活動,為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作出了特殊貢獻。金石鏘鏘,雍雍和鳴,奏出了恢弘浩蕩的先秦文化,也奏出了錦繡綿長的華夏歷史。
武漢工控藝術制造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 陳世輝:作為非遺傳承人,我們也很希望能夠達到古人的那種思想境界,把我們制作的每一件編鐘,能夠傳承,能夠繼承過來,并發揚光大。我們現在更多的是要培養年輕人,喜歡這一行,喜歡這些我們老祖宗所留下來的寶貴的遺產,這是我們當今人要做的事情。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